活動目標:
1、能有節奏地朗誦兒歌,發準"生"、"裝"等字音。
2、運用聽說游戲的方法感知、理解兒歌內容。
3、感受豐收的喜悅。
活動準備:
1、金黃色的大披風一件;筐子一個。
2、蘋果、梨子、香蕉、石榴、葡萄等水果。
3、蘋果、梨子、香蕉、石榴、葡萄等水果的頭飾。
活動過程:
一、了解兒歌中的角色,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身穿大披風,披風下藏著蘋果、梨子、香蕉、石榴、葡萄等水果,扮成要生寶寶的秋媽,提問:我是秋媽媽,我的肚子里有什么?幼兒猜測。
二、教師邊表演邊朗誦兒歌,初步欣賞、感受兒歌內容。
念到"秋媽媽肚皮大"時,雙手做表示大的動作,輕輕拍拍自己的肚子。
念到"生下許多果娃娃"時,做表示許多的形體動作。
念到"蘋果、梨子和香蕉"時,從披風下拿出蘋果、梨子、香蕉放在筐子里。
念到"還有石榴和葡萄"時,從披風下拿出石榴、葡萄放在筐子里。
念到"哎呀呀,哎呀呀裝呀裝不下"時,將從披風下拿出的水果放在筐子旁邊,表示水果滿的放不下。
三、教師提問,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并練習發準字音。
秋媽媽肚皮大,她要干什么?(糾正發音:生)秋媽媽生下了哪些果娃娃?這么多果娃娃能裝得下嗎?(糾正發音:裝)四、教師幼兒邊玩游戲邊學習朗誦兒歌。
教師分配角色,扮演"蘋果、梨子、香蕉、石榴、葡萄"的幼兒帶頭飾藏在老師的披風下面;扮演"筐子"的幼兒圍坐成一個圓圈。
教師帶幼兒邊朗誦兒歌邊做游戲。
五、幼兒交換角色表演。
活動目標:
1.學習有節奏地朗誦兒歌,發準"生"、"裝"等字音。
2.運用聽說游戲的方法感知、理解和記憶兒歌的內容。
3.能相互合作、積極、有序地邊表演邊朗誦兒歌。
活動準備:
1.金黃色的大披風一件。
2.蘋果、梨子、香蕉、石榴、葡萄等水果實物。
3.蘋果、梨子、香蕉、石榴、葡萄等水果的頭飾。
4.幼兒已積累了關于秋天有哪些水果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秋天的水果"提問,導入活動。
教師:秋天到了,許多水果豐收了,都有哪些水果呢?
(二)引導幼兒觀察"秋媽媽',感知兒歌中的角色。
1.教師身穿披風,將水果都藏在腹部,裝扮成秋媽媽,坐在小朋友的面前。
教師:我是誰呀?我的肚子里有什么呢?
(三)教師做形體動作,邊表演邊朗誦兒歌。
1.念到"秋媽媽肚皮大"時,手輕輕地隨念兒歌的節奏拍拍自己的肚子。
2.念到"生下許多果娃娃"時,做表示很多的形體動作。
3.念到"蘋果、梨子和香蕉"時,將蘋果、梨子、香蕉從披風里拿出來放在筐里。
4.念到"還有石榴和葡萄"時,將石榴、葡萄從披風里拿出來放在筐里。
5.念到"哎呀呀,哎呀呀,裝呀裝不下"時,表示筐里的水果滿得放不下,只好放在旁邊。
(四)教師提問,引導幼兒理解兒歌并練習發準字音。
教師:秋媽媽肚皮大,她要干什么呢?(糾正發音:生)教師:秋媽媽生下哪些果娃娃?(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片)教師:這么多果娃娃能裝得下嗎?(糾正發音:裝)教師:這首兒歌真有趣呀,小朋友們再一起來念一念吧。
教師引導幼兒看著圖片念兒歌,并配上動作。
教師: 現在你都知道秋媽媽生了哪些果娃娃了嗎?讓我們再來念一念兒歌。
教師有意遮擋圖片,用動作提醒幼兒不會念的地方。
(五)教師指導幼兒邊玩游戲邊朗誦兒歌。
1.教師以點兵點將的方式幫助幼兒分配好"水果"和"盤子"的角色。(扮演"水果"的幼兒分別戴上蘋果、梨子、香蕉、石榴、葡萄等水果的頭飾藏在教師的大披風里,扮演"盤子"的幼兒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圓圈表示盤子。)2.教師帶領幼兒游戲。
念到"蘋果、梨子和香蕉,還有石榴和葡萄"時,扮演水果的幼兒從教師的大披風里鉆出來,走到"盤子"里。
3.幼兒交換角色表演。
(六)感受秋天豐收的喜悅。
教師:"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不但水果豐收,水稻、棉花也豐收了,秋媽媽也為你們帶來了一些秋天的果實呢,我們一起跳個舞慶祝一下吧!"活動反思:
優點:
小班幼兒意志較薄弱,如果活動過程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并使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就很難說服和強制他們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去。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我使用道具、進行游戲,著重于激發幼兒興趣。
1.在活動中,我裝扮成"秋媽媽"的形象,特別能吸引幼兒的目光,調動了他們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為活動的進行打下了良好的開端。
2.在學習念兒歌時,我和幼兒共同為兒歌創編動作,我以夸張的動作博得了孩子們陣陣笑聲,他們也非常愿意模仿學習。我還通過了多種方式,引導幼兒學習兒歌,不僅有實物水果,還有形象的水果圖片,都是孩子們學習的好幫手。
3.道具的使用。
禮物盒:活動一開始,我出示了這個道具,這引起幼兒的興趣,從而積極猜測:秋媽媽還會帶來哪些水果娃娃?進而參與到活動中來。
水果胸飾:緊接著,我又利用色彩鮮艷的秋媽媽背景圖及可愛的水果娃娃圖片給以幼兒視覺上的沖擊,把幼兒的興趣在原有基礎上提高,讓幼兒期待接下來水果娃娃的出現,對水果娃娃進行初步的了解。
籮筐:我在游戲中,使用呼啦圈做成的籮筐,顯得十分形象,使幼兒在游戲時有真實感,游戲興趣因而更加濃厚。
3.游戲的開展。
音樂律動:在進行活動時,我以歌曲"蘋果"導入,帶領幼兒采摘秋天成熟的蘋果,簡單感受豐收的感覺,也使教學氛圍變得輕松活潑。
問答游戲:為了讓幼兒明白自己是什么水果娃娃,我采用"XX,XX在哪里?XX,XX在這里"這樣一個問答游戲,這個游戲不僅重新點燃幼兒有所下降的學習興趣,還鞏固了幼兒對水果的了解。
情境游戲: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裝水果的游戲,我和幼兒一起念兒歌,當念至水果名稱時,相應的水果娃娃就趕快鉆進籮筐里。這使幼兒在游戲中獲得快樂;在游戲中加深對水果的了解;在游戲中鞏固兒歌。
調整策略:
1.缺乏課堂上的應變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中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課堂教學是個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過程,隨時都可能發生種種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師在駕馭語文課堂這個復雜多變的動態系統時,應結合具體實際情況,迅速準確的判斷,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氛圍進行靈活地處理,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而我在這一方面還做得不是很好。
2.缺少對幼兒的關注。
一節活動,它的主體就是幼兒,他們的想法、行為無一不關系著活動的開展,而我卻因為緊張等因素而忽視了幼兒,心里只想著如何按照教案中設計的步驟進行,對于幼兒的回答沒有進行適當的評價,沒有很好地根據幼兒的表現對教學環節進行微調,也沒有與幼兒進行過多的交流,使得教學活動變得比較混亂。在這一方面,我應多加鍛煉,養成時刻關注有而行動的習慣。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設計:秋媽媽與果娃娃(兒歌)】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