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工作規程》中規定了:“積極開展適合幼兒的體育活動”。這就要遵循幼兒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搞好體育活動的科學化體育。體育活動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而促進幼兒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是最本質的功能,要達到這一目的就應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心理、生理發展規律,注重科學化教育。
一、體育游戲可促進兒童身體發育,增強體質
體育游戲既是體育又是游戲,體育滲透于游戲之中,游戲中又包含了體育。它不僅可以鍛煉兒童的身體,對兒童的心理發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科學合理的分配游戲,多樣化的安排游戲,是達到體育目的關鍵所在。
1游戲和體育課的內容要腦體結合、動靜交替、高低結合。
例如,學習立定跳遠這節課時,我發現,幼兒單純地學習立定跳遠動作,活動量最小而且興趣不大,這樣很難達到教學目的。而游戲“小青蛙捉害蟲”不僅能練習立定跳遠動作,而且還加入了追逐跑的動作。兩者結合進行教學,既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又加大了活動量,達到了鍛煉目的,也提高了幼兒學習興趣。
2游戲中盡量減少幼兒等待時間,使幼兒都能參與活動。如小班游戲“小孩小孩真愛玩”這個游戲中,每個幼兒都參與進來,參加游戲。使他們在群體的定向中產生競爭心理,從而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但像大班的“螞蟻搬豆”游戲,直接參與活動的人數很少,(一次僅兩人),多數人站著當“觀眾”,幼兒的興趣往往在等待游戲時間中慢慢消失了。課堂任務很難完成,幼兒更達不到鍛煉的目的。
3體育游戲還應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游戲的玩法必須適合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動作發展規律,使幼兒樂意接受并通過努力可以勝任。如小班的“老貓睡覺醒不了”游戲,情節比較貼近生活,易被幼兒接受,幼兒玩時趣味濃厚,深受歡迎。
二、幼兒園體育活動要避免“成人化”
如果不注意這一特點,課堂準備活動非常疲勞。例如,在練習投擲能力時,準備活動可做幾個右手單臂環繞動作,然后較快地進入投籃的游戲中,在投擲時,教師可逐漸地拉長幼兒與球籃的距離,使幼兒負荷加快。還有根據幼兒持續時間比成人短,情緒愉快,疲勞出現晚的特點,安排的練習內容和方法應多樣化、趣味化,激發幼兒積極情緒。如在玩“小貓釣魚”游戲時,教師用精心布置的“魚池”道具、漂亮的魚鉤、立體感的小魚,來激發幼兒的積極情緒,從而提高幼兒活動的趣味性。
三、體育活動要有適宜的練習密度和運動量
幼兒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能否通過體育課達到增強幼兒體質之目的的問題。因為幼兒做運動時,要承擔一定的生理負荷,負荷過小,達不到鍛煉的目的,對促進幼兒正常發育增進幼兒健康作用不大。負荷過大則有礙機體正常發育,有損幼兒的健康,那么,究竟多大負荷適宜呢?
目前,《綱要》規定幼兒體育課運動負荷的參與數據為:課運動強度平均心率為130-160次/分,運動密度為30-60%。一般認為“強度小些,密度大些“。怎樣提高運動量和密度呢?我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教材安排要科學合理。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和幼兒生理特點,科學合理地安排各項活動的時間和活動量。如立定跳遠和四散追逐跑是兩個性質不同、練習程度不同、活動量也不同的活動,“小青蛙捉害蟲”這個游戲把兩個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高了練習密度和運動量。
2教學組織要嚴密、講究方法。教師應盡量選擇練習密度大的、幼兒等待時間短、運動量強的同樣活動。
3教師準確把握好練習的尺度。教師對運動量、練習的大小應作到心中有“度”,對幼兒的個體差異情況也能做到心中有數。教師要經常觀察、記錄每個幼兒參加活動的情況和體制情況,在同幼兒一起活動時聽取幼兒的意見和想法,以便隨時調節負荷的節奏,以掌握適宜的練習密度和運動強度。
如此看來,幼兒園的體育活動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活動過程,而體育活動又必須遵循科學化的原則向前發展。
此外,季節的變化、幼兒園場地、環境設施等也是影響體育活動的 客觀因素,教師要善于抓好體育工作,使之科學化、系統化。幼兒園應制訂必要的活動常規,選擇平坦無危險的活動場地,并備有良好的衛生保護措施,但絕不能“因噎廢食”,不參加活動。
【談幼兒園體育活動的科學化教育】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如何開展體育活動
• 淺析幼兒園戶外體育游戲的指導
• 在幼兒園如何開展戶外體育活動
• 幼兒園體育游戲多樣化的探索
• 幼兒園體育器械的開發與創新
• 小班幼兒平衡能力的訓練及材料投放策略
• 對幼兒園體育活動現狀的沉思
• 幼兒園晨間體育鍛煉要點探討
• 健康開展幼兒園體育活動的新思考
• 幼兒園體育活動指導意見
• 幼兒園體育教學的幾個問題探討
• 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現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