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體育是幼兒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綱要的進一步貫徹落實,幼兒體育受到幼兒園的廣泛重視。本文通過對幼兒園體育活動的認識和研究,從中發現幼兒園體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幼兒園;體育活動;現狀;思考
體育教學活動作為幼兒園健康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組織與實施過程是否有效將直接關系到幼兒園健康領域目標的達成、關系到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因此,《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幼兒園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但是有的幼兒園在體育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實施中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
(1)重智輕體,弱化體育教學
(2)目標空泛,缺乏精心的設計
(3)組織形式單一,集體活動難以真正顧及個別差異
上述問題暴露出我們一些幼兒園在學習貫徹精神,改革創新傳統教學的過程中,難以將二者有效地整合起來,使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呈現低效甚至無效的狀態。
因此我們要深刻反思我們的體育教學活動。
1.重新認識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的價值
對于我們幼兒教師來說,由于各方面條件所限,學習、借鑒先進經驗、成果是推動我們幼兒教育所必需的,這本無可厚非,但在學習過程中盲目“跟風”、顧此失彼、重智輕體的行為是欠妥當的,那么,體育教學活動真的是可有可無的嗎?如果放下浮躁的心理,我們就會重新發現它對于幼兒成長的價值所在。體育教學活動能促進正處于迅速生長發育和基本動作形成時期的幼兒的發展,提高身體素質水平,增強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能培養幼兒勇敢果斷、活潑開朗、守紀自信、協調進取等健康人格品質;幼兒在鉆爬走跑、跳躍攀登、摸摸滾滾的過程中,加強了身體感知能力,對空間、時間的概念有所了解和體驗;在體育游戲中,不僅要完成各種基本動作,而且需要理解游戲的情節和內容,并努力完成任務,這就能很好地促進幼兒的方位知覺、聽覺、記憶力、想象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情感、培養興趣,并可獲得一些粗淺的健康知識和技能,使身體攝氧能力增強,改善腦的營養供應,使神經系統更加靈敏、健康,為智力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等等。
2.轉變我們的觀念
2.1認識觀的轉變。體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健美、醫療保健、延年益壽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經濟的社會功能 。其價值不僅是為了健康、娛樂,或為升學、就業作準備,而是為了人的一生作準備。因此,應根據體育學科 特點,從知識、技術的傳授,身體素質的鍛煉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學的方法對幼兒進行教育。在教學中,不但要強化體育知識,還要注意社會知識、人文科學、自然科學。不僅要鍛煉幼兒的身體,還要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培養非智力因素;不僅要教會幼兒會學習,還要教會幼兒怎樣做人,教會幼兒如何生存。要注 意培養“學是為了用”的觀點,努力創設學幼兒動腦、觀察、練習、創造的機會,充分發揮體育多功能的作用,為提高幼兒全面素質服務。
2.2教師觀的轉變。實施素質教育,教師是關鍵因素。在其他學科中,隨著學科內容的更新發展,教師都要進修和培訓,學習一些有關教育理論方面的課程,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然而對于幼兒體育活動的繼續教育卻很少有機會“充電”,這在知識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怎能適應?其結果必然導致體育活動落后于現實。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對幼兒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未來社會對教育的要求,歸根到底是對教師的要求。無論是教育觀念的更新,還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都將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和態度。教師除應注意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能力、專業技能之外,更應該注意培養良好的個性和心理品質,從政治、道德 、知識、能力、心理、審美等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發展和綜合提高,成為全能型、開拓型、創造型的教師。
2.3器材觀的轉變。在幼兒活動中,老師在器材的選擇上盡可能的利用廢舊材料創作的體育器材來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這樣更能調動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幼兒在參與制作的過程中,可以明白“玩具”來之不易,應該好好愛護和珍惜的道理。如在有趣的體育游戲“紅絲帶”中,幼兒參與的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和體現出來。當老師提問紅絲帶可以怎么玩時,孩子們都開動腦筋,答案可謂千奇百怪:又說可以跳繩,又說可以爬,又說可以滾,又說可以跳等等,隨后讓幼兒自己嘗試每一種答案是否能成功。幼兒在活躍,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的增強了體質。
2.4課堂教學觀的轉變。幼兒園進行體育活動的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然而現在幼兒園體育教育活動受到方方面面的影響,幼兒園體育教學容易出現因內容空泛而產生的“ 游戲化”和“活動化”傾向,很多時候只是讓幼兒參加活動,根本達不到體育教育的目標。所以老師們應利用有效的方法創設有趣的符合幼兒特點的體育活動,促進幼兒體能發展。
3.潤物細無聲般的個別關注
盡管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孩子的發展是有個體差異的,也很熟悉教育應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然而,由于“傳統的集體教學形式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嚴密結構的預設性教學”,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關注的是那些能與預設目標相接近的反應和表現,他們常常是大多數,而少數超越老師期待或不及老師預想的反應和表現只能被忽略了。這種“抓中間,放兩頭”的教學,不僅是對處于兩頭發展的孩子的不公平表現,也是未能對組成全體的每個個體的特征、差異進行足夠的認識和了解的表現,不是真正的面向全體。
在教學活動中,最令人難忘的是老師對每個孩子春雨般潤物細無聲的關注。老師猶如春雨潤物般自然的流露,既顧及了大多數孩子,又不忘滿足能力強和能力弱的孩子對成功的渴望,這與其說來自老道的經驗,不如說是源自內心深處對孩子真實的關愛、尊重、信任和細心地觀察,這樣的素質并非一兩日就能形成,它需要日積月累,需要心中時刻有孩子。唯如此,教學才能真正面向全體,面向每一個不同的個體因材施教,最終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收稿日期:2011-10-10
【幼兒園體育的現狀與思考】相關文章:
• 營造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軟環境”
• 幼兒園大班體育游戲指導策略研究
• 如何提高幼兒園體育活動的效益
•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體育活動
• 幼兒園體育課程設置與執行情況
• 湖南省長沙市幼兒園體育活動研究
• 淺談民間體育游戲融入幼兒園戶外活動
• 寶應縣幼兒園體育游戲開展狀況調查
• “幼兒園體育規范化研究”課題概覽
• 幼兒園體育教育生活化
• 幼兒園體育游戲的組織
• 幼兒園體育活動困境與對策探究